四川经济网讯(记者 胡敏 苏俊 许芸浩/文 鲍安华/图)从去年到今年,世界显示产业大会缘何两度青睐成都?成都借助世界显示产业大会产生了何种叠加效应?接下来成都还有怎样的“雄心抱负”?8月22日,在北京召开的2023世界显示产业大会新闻发布会上,成都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成员鲜荣生进行了介绍。
新闻发布会现场
大会两度与成都结缘得益于三个变化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世界显示产业大会再次落地成都,既是社会各界对成都去年举办世界显示产业大会成效的认可,也是全球新型显示产业发展企业、科研院所、人才等对成都新型显示产业发展的期许。”鲜荣生表示,大会再次落地成都主要得益于城市美誉度和显示度进一步提高,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办会能力进一步增强。
美誉度方面,成都大运会的成功举办,向世界展现出中国的独特文化魅力,吸引了更多来自世界的目光,提升了成都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国际影响力。营商环境方面,成都宜居宜业宜商,是全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首批创建城市,连续十年获评“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连续14年位居“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市场主体、专业人才数量分居副省级城市第2位、第4位,三年时间本土世界500强企业从无到新增至4家。办会能力方面,成都是国际会展之都,拥有西博城、世纪城等大型场馆8个,会议型酒店675家,具备举办各类主场外交活动、国际性重大展会的“硬实力”。
成都已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新型显示产业重要一极
世界显示产业大会是“磁力场”也是“助推器”。过去一年,成都以首次承办大会为契机,“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推动显示产业站上了新台阶。
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落地了一批创新平台,四川省首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在去年落户成都。有机发光二极管工艺技术等重要技术平台在成都高新区、双流区、崇州市等区(市)县建成投运,京东方(成都)创新中心、柔性基底微纳结构成像等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基本形成了集创新研发、技术服务、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全链条创新平台体系。引进了一批显示人才,包括显示领域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1000余名;突破了一批核心技术,如国内首个点亮率为100%的超高亮度、超高色域、超高对比度的微米发光二极管实现无边框拼接显示并将在成都建成投产,国内首款特殊气体环境制程中的自动光学检测机在蓉成功下线、填补国内空白。近三年,成都新型显示企业累计申请专利2万余件。
成果转化彰显新成效。加快构建链主企业、公共平台、中介机构、产业基金、领军人才于一体的“5+N”产业生态体系,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新型显示产业板块中的重要一极。落地了一批重大项目,日东电工OLED偏光片生产制造基地等43个项目落地建设并全部开工,新增工业实物投资近300亿元。2022年,成都市新型显示产业规模占全国的规模超过15%,全球一半以上的iPad和近一半的高端柔性屏为“成都造”。完善了产业链条,得益于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支持,构建起从玻璃基板、掩膜板、面板制造到终端应用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截至目前,产业链完善度71%、产业本地化配套率38%。带动了关联产业发展,显示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智能终端产业规模突破4000亿元,目前成都个人计算机产量居全国第二,投影机市场占有率为20%、位居全国第一。
市场主体实现新跃升。成都出台了全国首个支持显示产业企业发展的10条措施,实施了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推动显示企业“上规、上市、上云、上榜”发展。2022年,显示领域新增规上工业企业6家,在蓉投资企业的母公司有4家主板上市。目前,已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300家,其中产值过百亿企业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家。
开放合作迈上新台阶。成都牵头联合广州共同建设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加快完善显示产业制造领域创新体系。联合重庆共建电子信息世界级产业集群,国家级“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获批建设。目前成渝地区新型显示产业规模占全国比重超30%,是全球最大的OLED生产基地和中国柔性显示产业最大集聚地。加强与绵阳、眉山等地供需对接,促进成都平原经济区配套企业进入链主企业供应链体系,配套企业由原来的31家增加到72家,增长132%。
将实施“三个工程”推动规上工业营收突破千亿元
2023世界显示产业大会即将启幕之际,成都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推动新型显示产业再上层楼的蓝图已徐徐打开。鲜荣生介绍,实施“三个工程”,以会聚智、以会引才、以会兴业,争取更多的企业、项目、人才、资源等汇聚成都。
实施创新驱动提升工程,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将依托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每年组织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10项以上,分层分类开展成果发现、成果对接和成果交易,力争牵头制定国际国家标准10项、发明专利授权总量100项以上。
实施产能规模提升工程,推动规上工业营收突破千亿元。重点发展柔性显示、超高清显示、全息显示等新领域新赛道,强化液晶显示(TFT-LCD)生产线和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AMOLED)生产线建设,推动优势企业新增高世代面板生产线,力争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新增百亿企业1—2户,带动智能终端产业规模超6000亿元。
实施产业生态提升工程,加强跨区域产业建圈强链。发挥京东方等链主企业聚合带动效应,瞄准产业链弱缺环节实施招大引强、招精引优,新引进重大项目协议投资1000亿元以上。继续联动重庆、绵阳等地,探索建立“研发+制造”“总部+基地”产业协作模式,推动靶材、驱动IC、精密掩膜版、柔性线路板及清洗设备、检测设备等产业链关键环节配套完备,核心供应链安全可控,力争区域配套率超过50%。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