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集流体板块熄火有一段时间了,未来是否还有机会?答案是无需质疑的,必须得有,在千亿级潜在市场空间里,渗透率才刚从0起步,里面还是很多宝可以挖。
关键问题是大家似乎都很迷茫,搞不懂不知道目标在哪里,之前相信的后面又被快速证伪,说明了大家之前都在盲目跟风...
之前复合集流体的铲子票东威因为中报不符大家预期,大家竟然如此悲观。本来在中报披露之前,东威已经在调整周期,中报只是加速这个走势罢了。
(资料图片)
前段时间市场情绪不好也是原因之一,谁都想在不确定中抓住确定性,得有耐心,尽量买在集体悲观的时候,更为重要的是,学会共识阶段里去埋伏好的企业才不浪费筹码。
笔者也一直强调,在新能源热衷的新技术领域——复合集流体,其基膜材料的确定性价值要大于设备。
(1)先说中短期:
现在PET/PP两条路线的选择已经非常清晰了。
之前大家最大的顾虑就是复合集流体还在产业早期,看不清方向。
在厂商把PET/PP铜箔都拿给下游验证之后,PET这条路线基本被下游否定了。
因为锂电池负极端的醇基锂,可能会加速PET的降解,导致电池多次充放电后可能破坏整个集流体。
通俗点说,生产出的电池循环寿命不行,下游不满意。还有据传,之前PET测试后意向订单都作废,整体进度延后。
现实是电池厂商在选择和布局上更倾向于PP,它的特点就是极难发生断链降解,化学稳定性极强。
宁德时代入股的重庆金美,PP复合铜箔研发在行业中进展较快,业内也有预计今年Q4有相关产品落地。
PET不行,PP便是唯一选择,短期内可能面临供不应求的情况,扩产周期通常在3年左右,2年设备交付加上年的调试。
上半年主要是送样阶段,下半年往后是扩产潮到来,可以期待相关厂商的业绩爆发,意味着东材、宝明都有机会,特别是前者,在选择技术路线初期便一门心思全力扎根聚焦在PP路线,加上一体化平台特性加持,如今取得的领先,笔者认为是情理之中的,意料之外的是其速度,实在太快了,一下子又超过同业竞争对手太多太多。
(2)长期去看:
PP基膜的价值长期也会一直存在。
因为下游新能源车企对电池品质和电池安全的需求不减,行业必然的趋势大家都能确定。广汽弹匣电池,宁德麒麟电池,宝马等车企,以及相关部门都明确表示要加强电池安全。
目前,主流新能源整车厂对复合集流体的关注程度和意愿比电池厂商还要强。
PP这条技术路线确定后,下游肯定会往上推动产业化提速,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等电池厂商对PP的需求有增无减。
按照2025年有1600GWh电池需求计算,PP基膜渗透率10%,因为单GWh需要50吨基膜(考虑一定量的基膜应用时的损耗),对应的年PP基膜需求有望达8000吨。
这一块长期存在供需缺口,对于上游供应商来说就是持续性机会。
(3)最后讲下核心玩家:
据笔者了解,当下能生产PP基膜并且在技术、产能各方面领先的,国内也就那么几家:
嘉德利、东材科技还有铜峰电子。
嘉德利目前产能约1万吨,东材科技产能万吨,其中有6000吨将在今年底扩产落地,铜峰电子的产能约为万吨。
明显东材在基膜材料产能上是领先的,另外几家也不错。只不过下游厂商要选供应商的话,显然东材会更有比较优势。
笔者查到最新资料,东材PP铜箔已向头部电池厂批量送样,关键参数有了突破,比如附着力(胶带测试大于4牛,后续研发去持续贴近PET的6牛)、方阻(小于14毫欧)等,也满足了厂家测试的一些基本条件,具体在电池上的表现,尚需要等上些时日,但是也不会很久了,从送样日起算,最快1-2个月来便会迎来结果。因此即将到来的8/9月份,东材便有机会成为行业投资机会监测的重要焦点之一。
笔者认为,这里面有些优势是东材独有的优势,别人难以模仿,主要在于东材拥有基膜-复合集流体一体化、平台化的能力,因而可帮助其快速实现了弯道超车,直接跻身到行业第一梯队。
有网上流出的路演纪要资料也提到,东材预估自己的PP 铜箔生产成本可能降至元/m3左右,目前行业里PP铜箔生产成本大概是元/m3,比行业低接近17%,若在实际身材中成行,则对比同行甚至在替代传统铜箔方面都会更有成本优势了。
对比其他厂商,东材科技的稀缺优势就在于模式、技术、成本、产能等这几个核心方面,各方面的竞争优势都显得非常高耸。
所以,整体分析下来,目前复合集流体的投资,类似东材这家既研发和生产PP基膜,也能制作PP铜箔的上游领先厂商或许会更具价值,投资逻辑也硬,市场共识正在加速形成。
从0到1的投资,成长性永远最大,且站在追求确定性的角度,埋伏于尚未爆发和兑现的市场共识阶段,投资的确定性与风险回报比都会较高。
因此,遵循这些分析思路,复合集流体要不要投,作为目前唯一有机会成功的PP基材路径要不要投,在PP基膜综合实力保持强大领先优势的东材要不要关注,相信大家在心中都会有一个明确且清晰的答案。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