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 焦俊
(资料图片)
杭州日报讯 “以前需要几个月,这回只用了18天,效率太高了!”这是杭州之江新材料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冯仁昌的真实感受。
他口中的效率,指的是项目从土地摘牌到拿下施工许可证的用时。
最近,该公司一项扩建项目承担聚氨酯胶粘剂新产品的生产,上市后将大大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越早开建就意味着更快投产,也意味着能更早产生效益。”冯仁昌说。
和时间赛跑、与流程较劲,力争“拿地即开工”,在钱塘区已渐成常态。
今年以来,钱塘共有16个项目实现半年内开工,开工平均用时80天;把时间再往前翻,2022年新拿地工业项目平均用时为94天,同比2021年又“抢出”21天,效率在全市领先——创新投资项目审批模式,实现开工用时“三级跳”,这种“钱塘速度”正是该区打造最优政务环境的最佳例证。
深化“放管服”改革,切实保障项目落地“更快”
今年年初,省里召开的“新春第一会”提出要实现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大突破。其中,放在第一位的就是打造最优政务环境。
作为省市的产业高地,产业发展是钱塘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面对诸多项目的青睐,如何提升全过程服务效能、快速推进项目落地成为钱塘政务服务提质增效的当务之急。
“拿地即开工”,这种业内推崇的高效审批模式,似乎并不新鲜。那么,“钱塘方案”又有怎样的独创性?
据钱塘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产业项目审批存在着环节多、流程长、落地慢等问题,涉及多个部门,前期准备工作必须环环相扣、协同推进。在“钱塘方案”中,有一个令人吃惊的“9.5小时法则”:去年,钱塘设立投资项目联审中心,推动区发改、住建、规资等8个涉审部门和公共服务人员集中办公,实现企业报审“一门进、一次报”——
这样的联审总时长,明确要“控制在9.5小时以内”。这也就意味着,项目开工前必须办结的16项审批事项,每一项都必须“跑起来”,最终才能在9.5小时的倒计时前完成“联审接力赛”;针对工业项目,“钱塘方案”也有其独特解法,那就是“703020+X”项目落地模式,即项目签约后70天内土地挂牌、30天挂网公告、摘牌后20天取得施工许可证,特殊情况酌情增加“X”天,为企业打造“拿地即开工”极速通道。
“极速通道”的背后,是一支“全流程管家式”的企业服务队,他们由21名审批协办专员、36名平台代办专员、100名亲清“D小二”组成,每当有新的项目“上马”,服务队就会与企业密切联系,同时协调招商洽谈、土地出让和项目审批三条工作主线并行推进,通过“一周一跟踪”等机制让工业项目落地“跑起来”。
以改革梳堵点、以创新除痛点、以突破解难点。诸如此类的一系列举措,都是钱塘优化政务环境、助力“最佳营商看钱塘”建设的生动写照。去年,钱塘区政务服务建设揽下杭州市审管系统政务服务“最佳创新争先奖”,这也更加坚定了钱塘以更实举措更大力度夯实改革成果的决心。
提供“全域优质均衡”服务,助力群众、企业办事“更优”
距离是制约办事效率的一个关键因素,在钱塘,企业“零距离”办事已经成为习惯。
作为杭州九源基因工程有限公司一名行政人员,楼丹早已习惯了在园区内驿站进行日常事项的办理,“以前需要半天时间,现在10多分钟就能搞定。”
以杭州医药港为试点,六大产业平台为拓展,这正是钱塘在全市率先打造的产业平台嵌入式政务服务驿站,真正实现了企业“办事不出园”。此外,钱塘企业开办平均用时现已压缩至28分钟,时长缩减68%,经营主体增量同比增长17%,增幅全市第一。
编号0080429,这是钱塘区义蓬街道新便民服务中心启用后颁发的第一本房屋不动产权证。原先不动产证需要跑到区级政务服务中心申请办理,如今在家门口就能办成事。
权限少、功能弱、力量小,是以往街道便民服务中心面临的普遍困境。如何解决这一瓶颈?通过数字赋能,赋予基层办理权限是源头解决方案。在数字集成的“穿”与“引”之间,钱塘区围绕个人办事,构建“15分钟办事圈”服务模式。
具体有三个关键词,第一便是深化“就近办”。钱塘区在全市率先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2.0平台区、街、村(社区)三级全覆盖。去年,区级中心大厅办件量同比下降27.6%,办事平均等候时长同比缩短29.5%,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办件量同比增长33.2%。
第二个是拓展“跨域办”。依托政务服务网实现千余个事项“全省通办”,并与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南京市江宁区区县行政审批局等合作实现117个政务事项线上通办,去年共服务省外人员11.5万余人次、省内市外人员4.5万余人次。
还有一个是推行“智慧办”。钱塘打造全区政务大数据协同应用场景,2022年,全区集成办理2.4万余件,“网办”“掌办”率提升18.88%,“一网通办”收件率93.82%。
一系列便民利企措施的实施,让企业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钱塘打造“全域优质均衡”服务的“力度”与“温度”。
关键词: